人才与凉山的“双向奔赴”——“清华大学优秀学子凉山行”活动圆满收官

凉山 更新于:2025-08-11 13:10
  • 用户1857161438424
    8月7日下午,为期5天的“清华大学优秀学子凉山行”活动在西昌落下帷幕。活动期间,清华大学43名师生深入西昌、宁南、昭觉、冕宁等地开展调研考察,走进昭觉县三河村、火普村等脱贫攻坚示范点,探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、白鹤滩水电站等大国重器,调研凉山文旅集团、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、攀钢西昌钢钒基地、西昌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,切身感受凉山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火热的干事创业氛围,为凉山高质量发展献智出力,着力推动“清凉”校地合作与人才招引开创新局面。

    5天时间里,清华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凉山的每一寸土地,感受凉山的发展脉动与蓬勃生机。他们在村庄的新貌中看见变迁,在大国重器的轰鸣里触摸力量,在企业车间的忙碌间感知活力,一段深刻而温热的凉山记忆就此镌刻,更埋下了未来逐梦凉山的种子。

    山乡蝶变 触摸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脉动

    在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,一张张图片、一件件实物、一个个生动案例,系统展现了凉山州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。从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到产业扶贫的精准施策,从教育医疗的普惠发展到群众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,学子们被凉山的脱贫攻坚精神深深打动。

    在昭觉县三河村,清华大学学子先后走进脱贫家庭旧居、三河村新址、村史馆等地。如今的三河村,早已奏响乡村振兴的崭新乐章,学子们沿着村内整洁的石板路前行,参观着错落有致的彝家新寨、宽敞明亮的民宿、快速发展的产业……一幕幕三河村蜕变的生动场景,让大家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,大家备感温暖与振奋。

    “今天实地走访三河村,看到了三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,真正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,我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,希望在将来就业的选择过程中,能够为凉山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。”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谢子琛说道。

    在昭觉县火普村,学子们了解到火普村从“土坯房”到“新彝寨”、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产业兴旺”的蝶变历程。超过千亩的高山蓝莓产业跃然眼前,清华大学本科生雷丹晨不禁感慨:“眼前的景象更生动诠释了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深刻内涵——科技加持下,这片生态沃土正源源不断地孕育着富民成果。”

    产业聚力 解码特色经济的创新活力

    清华学子们先后走进凉山文旅集团、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、攀钢西昌钢钒基地、西昌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、宁南南丝路集团等企业,深入生产车间与研发一线,实地考察凉山特色文旅、生物医药、钒钛、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现状,详细了解企业在文旅融合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、产业链构建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,对凉山依托资源优势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有了清晰认识,也为企业扎根凉山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担当点赞。

    在凉山文旅集团、西昌听涛谷、西昌火把广场等地,深入了解凉山文旅深度融合情况,亲身体验大凉山原生歌集、篝火晚会、彝绣、文创产品等民俗文化,充分感受了凉山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和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,为凉山文旅产业发展和文旅集团的工作纷纷点赞。

    在宁南县南丝路集团,学子们对当地蚕桑产业进行调研。先进的生产设备、成熟的工艺和完整的产业链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随后,一行人还参观了蚕丝被生产基地。“小小的蚕茧能串联起这么长的产业链,既看到了技术的力量,也感受到了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实际助力。”清华大学本科生刘昕说。

    在大石板古村,大家沿着青石板路漫步,看传统村落焕新颜——昔日的村寨经过保护性开发,既保留了古朴的民族风貌,又融入了现代旅游元素,特色民宿、文创小店与原生态的彝族文化相得益彰。学子们详细了解在乡村振兴战略下,大石板古村如何通过文旅融合实现“颜值”与“价值”的双重提升,切身感受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。

    “大石板古村的村民如今足不出村,便能依托民宿经营、旅拍服务等产业增收致富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在这里,特色文化转化成带动发展的经济效益,让文化‘软实力’变成了民生‘硬支撑’,令我震撼和感动。”清华大学本科生石润松感慨道。

    重器铸魂 感受科技强国的硬核力量

    在白鹤滩水电站,学子们俯瞰大坝壮丽风光,并深入参观地下厂房,详细了解到白鹤滩水电站创下的多个世界之最,深刻感受到大国重器的雄伟震撼以及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,对我国在水利水电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自豪。“能亲眼见证这样的大国重器,我深感荣幸。希望未来我能和更多清华人一道,投身于祖国的伟大事业中。”清华大学研究生杨宗旭说道。

    在参观了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,大家更是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强劲发展感到震撼。仰望发射塔架,遥想火箭腾空的壮阔场景,学子们难掩激动:“每一处设施都镌刻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密码,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坚守,身为新时代青年,怎能不为这样的国之重器骄傲自豪!”

    智汇凉山 共绘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

    站在新起点、迈向新征程。如今的凉山,更需要人才、渴求人才,也更能成长人才、成就人才。

    近年来,凉山鲜明人才引领发展导向,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,大力强化人才招引培养使用,积极打造富有凉山特色的人才集聚地,全州人才工作连续4年在全省同类地区获评“好”等次。

    凉山还将依托锦屏暗物质实验室、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,深入探索人才项目“揭榜挂帅”等机制,定期开展“千名英才·智汇凉山”引才行动、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实习计划、优秀青年学子凉山行、领军拔尖人才凉山行、院士专家凉山行等招才引智活动,以最大的诚意、最优的政策、最好的服务,与清华青年学子和专家人才双向奔赴、携手共进、相互成就,推动“清凉”在更高层次、更宽领域、更深程度上深化合作。

    据悉,凉山在本次活动中还采取“揭榜挂帅”方式,面向清华大学优秀学子梳理发布41个首批项目,涉及特色产业、教育辅导、人才招引等各方面。目前,西昌市“青创赋能·破局攻坚”青年创新创业记录Vlog、我是“会理引才推荐官”策划项目、木里县人才大模型开发与运用等10个项目被成功揭榜。活动还向清华大学校团委赠送了“凉山行活动”吉祥物,向清华大学师生代表颁发了“凉山人才大使”聘书和“凉山行”活动证书。

    “这次凉山行让我觉得,年轻人回到家乡、建设家乡,也能有很好的未来。”清华大学研究生、凉山本土青年耿向顺表示:“我正在规划回到家乡工作和创业,和凉山相关部门及企业紧密合作,尽己所能为家乡发展做贡献,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实现理想。”

    “站在凉山的土地上,我们更加认识到,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,我们应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和践行者,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将智慧融入人民最需要的地方。凉山的现实需求,正是我们施展才华、报效国家的广阔天地。”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浩然表示。(记者 商曼 阿勒睹日 江铜)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