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有人愿意走一整天:泸沽湖的“转山转海”,比你想的还治愈(2025活动现场指南)

我第一次听到“转山转海”这个词,是同事张姐发回的一段视频。视频里一群人沿着湖边慢慢行走,脚步像是在和土地商量,湖面像一面老镜子,把每个人的面容都拉得悠长。说实话,我当时心里有点刺痛——不是因为美,而是因为那种被仪式收回的安全感,像是把城市里分散的焦虑一点一点拼回来。
“转山”本来是摩梭人向山的虔诚朝圣,每一步都不是为了征服,而是为了回归;“转海”是围绕湖的循行,湖水被看作母亲、神灵、洗涤心灵的圣泉。这不是一个节目,而是一种无声的承诺,是在循环往复中重新确认“人,本是自然一部分”的信念。我朋友小李去年去了泸沽湖,他回来后头一个月睡得比以前香,他说那种慢下来的力量,像是把很多乱糟糟的念头都推回到原位。

说到现代城市人的“缺失”,这类仪式性活动正好填了一部分空白。9月中旬的系列活动把传统和当代对话连接在一起,既有9月16日在泸沽湖举办的环球人物年度盛典·泸沽湖对话,也有艺术中心从9月15日至10月15日的“凝视与回响”当代艺术展,更有摩梭非遗市集和长期的歌舞餐演。这些安排看似热闹,但核心在于把注意力从“看”和“消费”拉回到“听”和“参与”,这点我觉得特别重要。
当然,热闹背后也有裂缝:旅游化和商业化会吞噬原本的质朴,外来商品泛滥可能稀释文化的独特性。我在活动现场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:一边是gumi团队和彝族刺绣传承人王晓红亲手教学、耐心讲述纹样的来历,另一边是流水线风格的“民族风”商品打着大折扣。你看着会有点纠结,这不是简单的对错,而是选择支持谁的问题。我个人的做法是先去听本地人的故事,再决定花钱在哪儿,这样钱才是真的在帮忙而不是消耗。

如果你打算去体验,给你几句我身边人实践过的建议:首先穿轻便的徒步鞋,带雨衣和矿泉水,现场的补给站和医疗点并非摆设;其次在参加环湖徒步时尽量放慢脚步,学着听风和水,不要把手机当作主要工具;再者如果去市集,优先和手工者交流,记下他们的名字和故事,这比简单地拍照打卡更值;最后在任何表演面前留出尊重的空间,很多传统并不是为了展示,而是在传承一种生活方式。
从长期看,这类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有两条路:一是被快消费吞没,变成一个打卡地;二是通过规则设计把收益更多地回流给社区,同时把文化讲好、讲活。我个人觉得未来五年会看到越来越多的“护守者”被正式认可,比如活动里要致敬的那几位民族文化守护者,他们的声音会被带上更大的舞台。与此同时,数字化讲述会更普及,但危险在于把文化压缩成标签和滤镜,所以旅行体验必须有“线下验证”,听一个族中老人的话,胜过看一千张好看照片。

我写这些不是在说你必须去,反正我是这么觉得:当我们在城市里感到无根、感到快被信息洪流冲走时,走一段路、听一个老人的故事、买一块真正绣起来的布,这些看似小的动作,能把一些东西稳住。如果你去现场,记得把尊重带上,把消费变成支持,把镜头变成记录,而不是占有。
你怎么看?你或你身边有人参加过类似的“转山转海”式体验吗,或者你觉得城市人应不应该用“旅游”去接触并改变一个文化的生存方式,说说你的真实感受吧。

图源:四川省泸沽湖景区;资料:凉山文旅综合整理
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