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门大少
![]()
以来,凉山各地夜间消费持续升温,从烟火升腾的夜市、人流如织的古城,到场场爆满的演出现场……一幅幅充满活力的“夜凉山”图景徐徐展开。市民和游客在夜游、夜食、夜演中感受城市独特魅力,也让夜间经济成为拉动凉山文旅消费的一大引擎。
夜食凉山味道在西昌市西部新城夜市,百米长街因人气聚成了一条“美食银河”。嗞嗞冒油的铁板鱿鱼、红油翻滚的麻辣冒菜、蒜香四溢的小龙虾……数十个摊位、上百家店铺汇聚于此,让众多食客目不暇接。在大饱口福的同时,市民和游客还可以购买手工编织的民族饰品、新奇有趣的网红玩具,夜间消费内容进一步拓宽。烧烤摊主张明正忙碌地翻转着炉火上的烧烤,他告诉记者:“从四月天气回暖客人就多起来了,工作日4张桌子一晚要翻两三次台,周末就更不用说了。”家住附近的居民王忆是小龙虾店的常客:“夜市是我下班后的‘治愈站’,每晚必来打卡。麻辣小龙虾配上冰冻饮料,扫尽工作疲惫。”像这样的夜市,在凉山已“多点开花”:会东县金江夜市以“海鲜烧烤+啤酒音乐节”引爆县域消费;宁南县金沙“福市”除了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,更有形式不同的主题晚会;德昌县滨河路夜市以“河灯祈福+灯光秀”吸引周边城市游客……
夜游文旅地标作为拉动文旅消费的“主力军”,文旅地标无疑是凉山夜间经济的重要拼图。近年来,凉山重点聚焦文旅地标,精心制定政策措施、积极搭建消费场景、提升改造基础设施、不断丰富业态种类,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个性化、多层次、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。西昌唐园,这座以唐代建筑为蓝本的文旅综合体,已成为年轻人的“夜游打卡胜地”。夜幕下,仿唐飞檐与全息投影交相辉映,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于“唐风市集”。音乐喷泉广场上,灯光随旋律变化,孩童追逐水雾嬉戏,上班族举着奶茶自拍,构成了一幅“古今同框”的优美画卷。建昌古城拥有600余年历史,是夜色中的“文化磁场”。青石板路上,身着民族服饰的本地居民与手持相机的背包客擦肩而过;城墙根下,民谣歌手弹唱着《凉山谣》,茶馆里飘出茉莉花茶的清香;银饰店内,匠人正捶打纹样精致的手镯,叮当声里藏着时光的回响。“夜游古城让我‘穿越’到古代凉山,领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,也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凉山的生机与活力。”成都游客陈先生感慨。
夜演精彩纷呈夜幕低垂,凉山的星光与灯光交织,一场场文化盛宴正悄然点燃这座城市的夜间经济。从邛海之畔的《阿惹妞》实景剧到建昌古城的沉浸式巡游,凉山以“古今交融”的夜演模式,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。每周六晚8时,在火把广场上的《阿惹妞》民俗村寨里,彝族人文风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。这部被誉为“中国第一火秀”的实景剧,以“鹰”“水”“火”“山”“年”五大篇章,通过高科技水火特效与现代舞美手段,展现了彝族对自然、祖先的崇拜与朵乐荷黄伞下的恋歌、彝寨里热闹质朴的年味。“60分钟的演出,让我感受到了凉山的民族风情。”来自重庆的游客王洋激动地说:“尤其是‘火’的篇章,火把游行、篝火晚会,震撼的视觉效果让我真切感受到彝族群众对火的信仰。”演出结束后,观众与演员围着篝火共舞,体验感再次被拉满。据统计,自2016年首演至今,《阿惹妞》已累计演出400余场,升级后的版本更注重故事性与民族性,成为凉山夜演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西昌建昌古城以“国风花潮,邂逅建昌”为主题,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。巡游活动中,身着汉服的“花神”缓步走过青石板路,吸引众多游客合影留念。国潮乐坊表演将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融合,让游客耳目一新。蓝花楹音乐节上,知名乐队和歌手轮番登场,动感的节奏、激昂的歌声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,也带动了周边餐饮、住宿消费。 人潮涌动繁华景,万家灯火暖人心。从以美食、购物为主的夜间经济1.0版,到融合夜游、夜娱、夜演等新兴消费业态的夜间经济升级版,凉山夜间经济的“新夜态”不断推陈出新。各县(市)正通过延长营业时间、打造特色活动、优化夜间消费环境等方式,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,描绘生机勃勃的夜间经济图景。(记者 江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