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电销售商
“全球第一”的钒钛、“全国第二”的稀土,听起来像矿老板的梦,可凉山本地人更关心的是:这堆石头到底能不能变成家门口的高薪岗位?
天府邛海实验室的牌子一挂,答案开始松动。
别急着鼓掌。
实验室不是魔法棒,它更像一口高压锅,把矿石、资金、人才一起焖,焖出的是技术,还是一地鸡毛,得看火候。
先说矿石。
钒钛这玩意儿,造飞机、造电池都离不开,可凉山挖了这么多年,大部分还是当“铁矿”卖,一吨赚个辛苦钱。
稀土更尴尬,储量老二,却连定价权都摸不到。
实验室想干的,就是把这些“土疙瘩”变成“高精尖”。
怎么变?
官方没细讲,但套路大概跑不出:把矿渣磨成纳米粉,再镀上一层神秘配方,身价翻十倍。
听着像炼金术,其实背后是成百上千次实验,烧电、烧钱、烧头发。
有人担心:技术有了,厂子会不会还是建在沿海?
凉山只配当原料仓库?
这担心不矫情。
隔壁贵州的磷矿就是例子,技术飞走了,留下一地坑。
不过这次有点不一样。
实验室名字里带“邛海”,不是随便取的。
邛海是凉山的眼睛,把实验室钉在这儿,等于告诉大家:成果得在凉山落地,不然对不起这片水。
当然,也别太乐观。
实验室刚搭架子,离出成果还隔着十万八千次失败。
但至少,凉山第一次把“全球第一”和“全国第二”写在了门头上,而不是合同里。
接下来就看:是矿石继续坐船出海,还是本地人终于能在家门口摸到“高精尖”的边?
这事儿,比实验室的仪器更值得盯。



